金山卫与金卫
□黄忠贤
元末明初,为了抗击日益猖狂的倭寇,明朝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沿海建立军事卫所制,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千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军士皆世袭。各卫所分属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并在当年华亭县筱馆镇筑卫城,因为这卫所的南边正对着金山,因此称之为金山卫。
“金山卫”作为一个军事卫所名,在明、清两朝共存在近260年。清初卫所制被清政府废卫改营后,“金山卫”改名为“金山营”,仍长期实际上保留军卫的存在。由于倭患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军卫的概念逐渐淡薄,金山卫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名,目前尚有“金山卫镇”这个行政镇的名称。当然,军卫“金山卫”的260年历史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永久地留在中国历史记忆中。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娄县南部成立金山县以后,主要是从民国时期开始,本地区常出现“金卫”两字命名,诸如金卫区、金卫乡、金卫村、金卫公社等。这“金卫”之名,实际上是“金山卫”的简称。所以如此简化,是人们为了避免与金山县相混,于是去掉了其中的“山”字,将地名改为“金卫”。但不尽然,期间仍常以“金山卫”三字命名,尤其是在政府行文中。如1912年称金山卫乡,乡董议定当年11月8日为金山卫光复纪念日;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时,国内外相关报道和地图均称金山卫;1949年5月金山卫解放后,8月成立“中共金山卫分区委”;1972年2月,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决定在金山卫建造石化厂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行文也称金山卫;十字街车站长期称金山卫站;在一些专业的全国地图上,也一概标为金山卫。总而言之,金山卫与金卫,概念上有大小之别。也有人把前者理解为全称,后者为简称。在习惯上,远近皆称此地为金山卫。本地人在与外来人交往中,只能自称金山卫人,因为外地人一般不了解金卫。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历史观念加强,研究金山卫的人越来越多,认为“金山卫”这一名称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且逐步成为共识。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又普遍接受了“金山卫”这一名称,“金山卫镇”这一命名就体现了这一点。1993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为金山卫镇题碑“古城新镇”。2001年3月8日,钱圩镇并入金山卫镇,撤二建一,成立了新的金山卫镇。
眼下,凡是含有“金卫”两字的单位,大多已将“金卫”改为“金山卫”,例外也有仍保留原名的,如金卫村、金卫中学等。这主要是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也考虑方便之处。另一方面,“金卫”与“金山卫”两者之间也有一个显著区别之处:卫所制下的“金山卫”的地域概念较大,据志书《正德金山卫志》载,其地域东抵东洋大海,西抵浙江海宁卫地方,南抵南洋大海(即今杭州湾),北抵吴淞江所地方(详见附图);而“金卫”的区域概念就没有这样的伸缩性,它只限于金山卫镇范围内。因此,有些地方如浦东、南汇、乍浦等地的志书中,可常见到“历史上曾隶属于金山卫”,但决不可能出现“曾隶属于金卫”之句。